关于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我们先来看一下建筑史两位大师的观点,首先是梁思成先生,他将中国建筑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
- 上古与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之前):这一时期文献与实物都很缺乏,在殷商以前实物可考的很少,但这种情况在近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已经获得很大改观,比如殷墟的发掘
- 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到公元220年):鉴于文献的记载十分丰富,但实物遗存比较少,有大量的墓记石刻明器墓室可以参考(因为秦代太短,他归到前一个时期了)
-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90年):宫殿、佛寺建造博兴,受到外来影响,已脱汉时格调,有创新之风。遗存多为石窟、佛塔、陵墓等
- 隋、唐时期(581到906年):城市、宫殿、佛寺、道观达到鼎盛,现存有石桥、木构佛殿、大量砖石塔,及石窟寺、壁画表现物等
- 五代、宋、辽、金时期(906~1280年):这一时期历史比较驳杂,建筑艺术开始趋于繁丽细致,宋中叶之后走向纤丽文弱,曾经建有大量的宫殿,也建有非常繁华的城市,但都因战争而湮没。留存大量佛寺、塔幢木结构实例,遗存较丰富。出现《营造法式》一本建筑学专著
- 元、明、清时期(1279年到1911年):城市、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世界近代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建筑式样遵循古制稍稍变化,西藏样式进入汉地,耶稣会式传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刊行,成为清官式建筑的准绳。但清末,因欧风东渐,西洋建筑样式渗入都市,出现不知所以之混乱状态
前一篇文章提到的另一位建筑史大师刘敦桢先生,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出了简单的分期,与梁先生的观点大致相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按照梁先生的分期方式,我们不妨对比同时期的欧洲建筑发展状况来看一下东西方建筑发展的不同历程与特点
1.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我们将梁先生的前两个时期放在一起讨论,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开始萌芽,虽然资料缺乏但是从遗址的发掘和其它遗存可以知道,这个时期大概已经形成了合院式的组织方式,“台基—柱子屋身—屋顶”基本的三段划分,同时影响中国建筑几千年的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开始萌芽
先秦时期相当于欧洲所谓的远古到古代,包括克里特、迈锡尼、古希腊时期,秦汉时期相当于欧洲的古罗马时期
克诺索斯王宫
克里特文化的克诺索斯王宫,处于欧洲的远古时期,这个时期我们有了陕西岐山的周原遗址,该时期的建筑式样我们可以从出土的青铜器上找到一些线索,从青铜器上看到当时有很多建筑式样,而且出现了斗栱,出现了门窗
万神庙
公元1世纪左右的万神庙对应于汉代,汉代建筑没有遗存,只有少量的石阙和墓室,比如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阙,从汉代明器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汉代初步有了一些轮廓,比如屋顶斗栱的出现,当然遗存很少几乎只有一些像石阙墓室这样的一些遗存
四川雅安高颐阙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佛教,出现了大量的佛寺建筑群和受到印度及西域影响的石窟寺佛塔,还有很多高层楼阁佛阁的建造,建筑形式趋于成型,屋顶的形式也大致定型,比较明确的斗栱处理基本形成,琉璃瓦技术在此时传入,雕刻艺术得到充分发展,鸱尾作为建筑上重要的造型特点也在这个时候出现
这个时期相当于欧洲早期的基督教时期,例如老圣彼得教堂,该时期的中国建筑特点可以从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看到一些当时建筑形式和造型艺术痕迹,例如云冈石窟里的佛塔,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木构佛塔的造型,还有龙门石窟的屋顶,石刻的对于木结构的表现,特别重要的像天龙山十六窟的斗栱,我们通过它可以知道,当时的木结构斗栱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云冈石窟
91秦先生
天龙山十六窟
3.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城市发展达到了高潮,隋唐两京即西安洛阳,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出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出现了大规模的佛寺道观,还有非常宏伟的皇家苑囿和园林,出现了私家园林,也出现了公共园林,单体的木结构体系包括斗栱体系已经成熟,建筑的等级制度更加清晰,唐代有《营缮令》明确各个等级的建筑建造的要求,建筑的色彩开始出现一些雏形
洛尔施修道院
隋唐时期大概相当于欧洲从早期基督教到罗马风的时代,罗马风建筑例如非常著名的洛尔施修道院入口,代表了那个时代欧洲建筑的典型,跟它同时代的隋唐建筑已经达到了非常鼎盛的时期,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可以看出,当时的木结构已经非常成熟,还有几个历史上曾经记载的例子,比如说唐代洛阳武则天的明堂,历史上有详细记载,可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建筑,我们可以从复原图上看出,唐代建筑气势恢弘
大雁塔门楣石刻
唐洛阳武则天明堂
4.两宋、辽、金、西夏时期——中国古建从成熟走向繁缛、细腻、多样的转折期
无论是城市还是建筑在这个时期都出现了较大转变,从唐到宋是城市大的转折期,城市出现了街道化、商业化的特点,该时期中国建筑在体系上已经成熟,建造了大量宫殿,宫殿体系远比早期要紧凑,空间更严谨,建筑造型华丽繁缛,斗栱体系趋于成熟、精致甚至开始走向柔美瑰丽,出现了及其多样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形式奇伟的楼阁,而且随着烧砖技术的发展,大量开始使用砖石,砖石雕刻的式样也非常精美,彩画在两宋辽金时代开始大量使用,装饰趋于繁缛,园林趋于成熟,隋唐时期的大苑囿带有围猎性质,空间巨大,到了两宋辽金时期尺度适宜,适合于游玩,甚至有些皇家园林可以开放让平民进来,建筑在园林中的数量和作用也开始突出出来,为后来的中国园林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出现了《营造法式》这样一本历史上重要的建筑著作,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经进入做总结的时期,该书是世界史上最早公开印刷颁行的建筑学技术专著,维特鲁威的书早,但是一直是手抄本,但是12世纪我们向全国颁行《营造法式》,应该是印刷颁行最早的一本书
巴黎圣母院
该时代大概相当于欧洲从罗马风到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是该时期建造的,宋代的城市已经非常繁华,宋代的楼阁之精美,造型之复杂,不亚于欧洲的哥特建筑,当时的艺术水平很高,皇帝亲自参与艺术事业,宋徽宗画的《瑞鹤图》中间表达了一个宫殿,既是当时建筑的宏伟表达,也是当时浓郁的艺术氛围的一个表现
宋徽宗《瑞鹤图》
5.元、明、清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工整,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元代是一个过渡时期,一方面受到外来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技术上的创新,比如出现“盝顶”造型,城市与宫殿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斗栱体系开始转变,从结构形式逐渐向装饰化转变
山西永乐宫·元
明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几乎重叠,而明代也面临一次复兴,经过元蒙之后希望恢复到唐宋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建城运动,几乎全是用砖重建的,出现了更为详细的建筑等级制定,出现了非常配套的城市祭祀体系、庙学体系、祠庙体系
曲阜孔庙·明
进入清代,建筑形式一改宋金时代繁缛柔美华丽的特征,趋于简约工整端庄,结构体系趋于简化,技术上更为成熟,斗栱体系完全蜕变为装饰物,这是中国建筑一个重要特征的转折,清代建筑在沿袭明代建筑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地的文化传统,出现新的变化,我们从外八庙和雍和宫可以看到这一特点,但是技术上更为成熟了,工官制度趋于定型,设计趋于僵化,而清代园林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跟清代帝王参与造园是有关系的,中国园林到了清代的时候已经开始做总结,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准
北京雍和宫·清
这个时期跟欧洲对比要分成两个阶段来看比较合适,元明时期从公元1271年到公元1644年,相当于欧洲的从哥特到文艺复兴时期,而清代从1644年到1911年,相当于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一直到古典主义到近代现代建筑的过程,哥特时期的建筑如建于公元1386年的米兰大教堂对应于我们的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对应于我们明代,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对应我们的清代
注:上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笔者,或点击文末“了解更多”阅读精彩文章
我是牧之,着迷复杂的世界,相信个体的力量,习惯怀疑地看待观点,却勤恳地证明立场,虽确信世界悲凉,又依旧向往远方,希望不断拓展知识与见识的边界,在好奇的驱动下期待观点、感观世界。。。。
91秦先生 91秦先生